一家月活超2.5亿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作为一家定位全球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触宝的主要业务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为全球用户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内容服务。从2008年成立至今,触宝已经在运动健身、生活时尚、健康、短视频、娱乐等垂直领域推出了超过10款app,拥有超过170项授权专利和申请。
除了上海总部之外,触宝还在硅谷、北京、深圳、广州、台北等多处设立了办公室,其中在硅谷更是拥有自己的大数据研发中心和人工智能科学家团队,并且于2018年9月28日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截至2019年3月,触宝全球产品月均活跃用户多达2.52亿,覆盖全球超过240个国家及地区,旗下多款应用在Google Play评分均达到或超过4.5分,可见其产品在用户中的受欢迎程度。
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并且赢得全球数以亿计用户的青睐,触宝究竟掌握了怎样的制胜法宝?
来自IT架构的强力支撑
“在我们整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中,IT基础架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虽然用户对触宝的印象是一个一个不同APP的功能,但其实每个APP后面都有非常复杂的后台作为支撑,像各种各样丰富的内容、大数据的分析、AI的应用等等复杂的场景,光有一个APP是不可能跑起来的,所有这些其实都要靠在云端的服务来实现。”谈起公司的IT架构,触宝CTO王健向趣味科技介绍道,“从IT架构上来讲,因为我们的用户遍布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也需要一个遍布全球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业务运营和发展的要求。另外我们运维团队都在上海,如何低成本地维护这些遍布全球、7×24小时运行的服务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毕竟要服务全球2.5亿的用户,这样的业务本身就需要高度可靠的技术平台。”
王健表示,触宝旗下有十几款APP,针对领域和功能都不一样,所处阶段也不相同,有的是相对早期还处于探索期的产品,需要让团队快速尝试各种不同的想法;有的产品相对运行时间较长的,已经比较成熟。当不同的产品线面对不同的用户人群,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这就对触宝科技的技术研发团队和IT基础设施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
“在这些年里面,我们尝试用了很多技术来解决这些挑战。从目前的经验来看,有两个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是容器技术,另一个就是公有云。”王健说道,“容器技术的价值在于能把程序的代码、环境、资源等等全部封装成一个标准,把运维团队和业务之间进行了隔离。不管业务团队尝试了什么新技术、做了什么新调整,都不会影响到运维团队的运转。不管是孵化阶段的产品,还是相对已经成熟的产品,他们都可以实现统一部署、统一维护。而公有云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计算平台,显著降低了运维的复杂性。触宝的IT架构总体来说是一个混合云架构,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上都分别部署了一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结合私有云和公有云两者的优点,能够同时兼顾成本、可扩展性、安全性等不同目标,在多个方面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最早出海和使用云计算的创业公司
在公司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触宝的经历其实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第一,作为最早开始尝试出海业务的中国创业公司之一,触宝在过去的十年中可以说经历了中国企业出海远航的风风雨雨,这些探索对于后来者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业务会在哪个点产生突破、什么时候会迈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会在哪个区域高速发展,这些事情我们完全没有办法预先知道,也没有办法预先做好部署。像突破方面我觉得主要是靠团队不断创新,在内容、算法、体验等方面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打造出更优秀的产品。但是与此同时,当业务真的起来的时候,也需要在计算、存储、带宽这些IT基础设施方面能够提供可靠保障,这样当业务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抓住机遇,快速铺开业务。”王健表示,“基于这样的情况来看,很显然公有云的形式是非常有优势的。”
第二,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开始使用云计算的创业公司,触宝真正经历和体验了这十年来云计算在全球的发展历程。在公司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触宝从IT架构的演进、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的使用等诸多方面的经历,遭遇的挑战,以及克服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极具价值的宝贵经验。
“我们公司因为起步较早,而且一开始就是面向海外市场,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为海外客户提供服务。那时候公司规模较小,也就20来个人,也没什么钱。当时云计算在中国很多人都还没有听过。但就是当时的公司状况,如果用传统的托管机房模式在海外部署业务,就需要有人去当地部署、去当地运维,需要花钱买机器,需要跟机房签约,需要跟运营商对接,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对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完全没有可行性。所以在当时来说,我们其实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王健表示,“不过非常幸运的是,这时候已经有了公有云,有了AWS。虽然当时云计算也只是非常早的雏形,但是仍然帮助我们实现了在上海就能服务美国、欧洲的客户。之后AWS我们就一直用到现在。”
“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APP上的功能越来越多地从手机本地端转移到了云端,越来越多的功能也都是在云端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产品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智能、更新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即将到来的5G时代还会大大加快这样的趋势演变,随之而来的就是会给IT架构带来巨大的挑战。”王健说道,“每一位用户产生的数据、消耗的算力,都会导致云端的数据和算力快速增加。和三年前相比,触宝app每个用户消耗的云端算力大约增加了十倍,用户规模也在快速增长,这意味着我们除了要开发业务、开发功能以外,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手来研发基础架构、数据处理平台等技术。这不光是对我们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像AWS这样的云服务商来说,也将因此而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
AWS以快速创新为企业提供助力
谈到AWS对于创业公司的帮助,AWS全球云架构战略副总裁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同样有着极为深刻的心得体会。
在加入AWS之前,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在2004年就已经是eBay研究实验室的创始成员,2007年加入Netflix团队,随后协助Netflix规模化并迁移至AWS,成功转型为云架构。除此之外,他还一手创建并领导了Netflix开源计划。
“十年前我还在为Netflix工作时,公司数据中心规模还很小,但是业务增长非常迅速,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可控范围,同时也进入了全球化业务拓展时期。所以在2010和2011年,为了实现对全球业务的支撑,我率领Netflix团队把公司所有的IT基础架构全部迁移到了AWS上。当时Netflix希望更好地服务全球的客户,于是和AWS共同讨论为了更好地覆盖全球市场,应该定义什么样的产品,使用什么样的AWS云服务功能。”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向趣味科技透露,“我刚加入Netflix的时候,公司只有100台服务器;向AWS迁移的时候是1000台服务器;现在Netflix的服务几乎遍布全球,应该至少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了。”
“在AWS的行业客户名单上,你可以看到种类非常多的企业,除了像触宝这样的公司,还有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工业型的客户电信等等,很多都是全球化的企业。”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表示,“以前有很多产品并没有运用到信息通信技术,但是现在嵌入这些技术后就能更好地进行互联互通,譬如大家现在看到的智能门锁、车联网、各种移动应用、在线银行、智慧零售网点等等。所以现在互联网、云计算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透露,截至目前为止,AWS的云服务都是由自己区域中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来运行和支持,但是最近AWS发布了一个全新的产品Outposts,可以把原来放在AWS数据中心的物理机器打包,从而具有可迁移性。譬如客户购买了Outposts之后,可以把它放到自己的办公场地、工业设备、机房或者分支网点上,但是Outposts的管理、所有的自动化运维仍然是由AWS云来远程进行。
“以前我们说云是一种集中化的部署,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Outposts的方式,把云的资源进行分布式部署,也就是让云的资源可以离客户更近。这是在AWS云的发展方向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我相信它可能会扭转大家对于AWS以及云的想法。”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表示,“之所以会推出Outposts这样的产品,也是因为AWS接收到了来自客户的反馈。譬如电信行业的客户5G基站需要云管理的能力,希望AWS提供的资源能够和5G基位于同一位置。另外还有像大众汽车之类的工业自动化制造商,希望以云的方式来对工厂进行自动化管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新的能力。”
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介绍说,AWS的内部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跟很多企业都不一样。AWS内部分成很多不同团队,由副总裁等高管负责某一个产品的开发、路线图的制定、运营;下面会有总监负责大产品组中的某一个具体产品的路线图、开发;总监之下还会有一个团队经理,负责一个包括产品经理、工程师的十人左右的小团队,负责某一个云服务的路线图、开发、运营。这种小团队作战的好处是什么?首先,他们可以非常敏捷。其次,他们在工作上拥有完整的自主权,有利于快速发展、快速创新。
“当一家公司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庞大的时候,通常它的创新速度就会慢下来,但是AWS并没有这样,反而创新速度还在不断加快,这也是得益于我们这样的组织结构方式,很多企业也在效仿我们,并且取得了成功。”艾德里安·科克罗夫特(Adrian Cockcroft)说道,“事实上,AWS在把这些技术提供给全球每个人,只要你作为用户就能使用这些技术,在自己卧室就可以进行最复杂的开发工作,做机器学习训练等工作负载。这意味着你并不需要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或者去为跨国公司工作,也能够使用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