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政策性的文件用词都比较高大上,然后普通读者第一时间就会看不懂。比如#上海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给人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上海鼓励这些大学生毕业了就去开公司当老板,雇佣别人来创业。现实当然不是这么回事,这种鼓励创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讲得通俗一点,你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可能就会去送外卖,那送外卖要怎么登记?
你要注册成个体工商户,自己雇佣自己,这个时候在统计中你就成了“自主创业”,自己雇佣自己。
这些政策都是没办法的办法,真需要的人仔细学习下都有帮助的。尤其是自主创业的社保缴纳问题,花点时间仔细学学,能省不少钱。
这里就有很多数据游戏,比如去采访专家讲现在大学生就业情况测算:
“结构问题还是很突出。现在语言类、人文社科类、管理类学生拿到offer比例比较低,在人文社科中间,比如法学失业率很高,已经超过30%。”
这里面他告诉你的是法学专业失业率超过30%,意思就是读法律的人里10个里面有3个是彻底待业,连社保缴纳都没有。像法律类专业的就业因为一直涉及到大学扩招政策的评价,所以做研究的人很多,里面数据细细分析是很有趣的。
比如你读法律,毕业后成为公务员或者被律所雇佣或者去大企业当法务,就是学的专业和就业相关,就是典型“学有所用”,这个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比例就可以用来衡量到底应该留下多少法学专业的招生名额。
还有的是自己缴纳社保的灵活就业,比如到律所算实习,拿个两三千块,自己交社保,随时可能被裁掉。有些干脆不交社保,但是也算就业。
更有的就是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就业了,比如毕业后去登记成个体工商户开滴滴送外卖。
到最后什么都不做的,就是纯粹的失业了。
一些长期被教育部红牌警告的专业,你按照上面的逻辑把数据详细拆开来其实是很惊人的。总体来讲就是就业不容易,希望要毕业的大学生可以调整好心态,降低一些就业预期。